中國正在大規模建設的高鐵網絡,催化了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速度和深度。國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交通改善等多方因素推動的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中部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重心。
開通時間僅半年之久的武廣高鐵,已經在其連接的廣東、湖南、湖北間,顯示出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勁拉力。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湖南省承接了402個區域轉移項目,主要來自廣東及港澳臺地區。
湖南省5月4日至13日在廣東省展開的“粵洽周”上,當地資本顯示出對中部省份的高度青睞。湖南省南端城市郴州已在廣東省東莞市獲得258億元項目合同。衡陽市、永州市則也在廣州市拿下了109個投資合約,涉及168億元合同資金。
郴州、衡陽,都是武廣高鐵經過的城市。去年12月底這條最高時速可達350公里的高速鐵路開通后,這兩個城市到廣州市的鐵路旅行時間從過去的六七小時縮短至一小時左右。
轉移的產業結構也開始從“量”向“質”轉變。出席“粵洽周”并負責“省情推介”的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龔建明先生介紹,從此次“粵洽周”簽約項目看,一大批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太陽能產品研發等高新技術項目有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意味著湖南省承接產業轉移正在由低層次產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由分散的產業轉移向集中布局轉移轉變,從單個企業轉移向行業整體轉移轉變”。
交通改善被視為推動這種改變的重要力量。“經過測算,武廣高鐵開通,沿線將帶動上千億元產業轉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富泉分析,珠三角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土地等資源的制約并積極謀求轉型。而武廣高鐵將珠三角發展腹地直接延伸到湖南、湖北。
中國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部地區本身具備的原材料、勞動力等優勢,使其具備了承接沿海及全球產業轉移的基礎條件。高鐵不僅縮短了城市之間的通行時間,更在于大大釋放了鐵路貨運能力,從而使物流落后這一大障礙得以消除。
廣東省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認為,“過去30年的發展重點是沿海東部地區;未來30年的發展重心則是中部地區,而中部的龍頭在湖南、湖北”。
據了解,中國已披露的鐵路建設規劃中,中部是其中的重點。湖南省今年新開工7個鐵路建設項目,建設里程達1200公里。安徽省今年將投資300億元用于鐵路建設,為歷年最高標準。至2015年,中國高鐵營運里程最長的前10個省份中,多數都處于中部地區。